核心觀點:
我們還得從第一性原理來分析。營銷的本質是啟動認知、改變認知,核心是傳播學。讓潛在客戶知道你、喜歡你、追求你,讓非潛在客戶談論你,才會有銷售結果的最終達成。
正文:
力學篤行,是當下的我們最需要的。在當下車企品牌傳播中的幾個認知誤區已經迫切需要引起重視:
第一,市場部認知誤區:車企銷售公司的市場部被認為只會花錢做物料、買媒介,除此無他:外界(其實內部不乏更多)認為市場部由于預算足、權力大、接觸廣,風光無限。其實處于“市場部圍城”里的人都知道,(銷售)線索不夠、集客量不夠,市場部屢屢會受到銷售部的質疑,用“煎熬”倆字形容一點不為過。傳導到很多經銷商店,同樣認為,無論是主機廠還是自身的市場部無非就是花錢買媒介、做外展、做品鑒、做團購,以活動代替傳播就足夠了。
第二,線索是花錢可以買來的:一旦遇到銷售壓力(當然現在這個頻次已經越來越高了),銷售部就催促市場部,趕快花預算買線索。從實際效果來看,長期效果并不顯著,細算下來,到店成本上千元平平常常,成交成本更是居高不下。
第三,結果KPI誤區:每次招標,策略標、制作標、媒介標涇渭分明,大家各管一段,整體效果卻無人負責。各段KPI都不錯,但是集客KPI達不成。一旦投產,首當其沖的就是銷售公司,賣不好,銷售就是第一責任,銷售繼續會說市場部沒有足夠的線索、集客。以上這些,但凡是做營銷的都遇到過,且一定存在強烈的共鳴。筆者以為,這些觀念現在看來已經不是“不正確、不適合、不客觀”,而是完全錯誤了。
如何解題?我們還得從第一性原理來分析。營銷的本質是啟動認知、改變認知,核心是傳播學。讓潛在客戶知道你、喜歡你、追求你,讓非潛在客戶談論你,才會有銷售結果的最終達成。因為任何一個企業存在的邏輯是亙古不變的:即為客戶提供價值、客戶愿意為品牌提供的價值買單、客戶深深被品牌吸引。
實際上對上述現象深度思考一下,就會發現應該如何審視目標和指標問題:單一的KPI遠遠不夠了,至少加上OKR及其他。
大品牌戰略與確立品牌獨特DNA是當務之急
木桶理論告訴我們,如果有長板更好,但是如果板子都不太長怎么辦?這是筆者之前在各種場合論述過的品牌產生流量的基礎觀點。在當下的智能新能源車時代,三電系統、底盤系統、智能座艙、輔助駕駛的產業鏈日趨完備,同質化日趨嚴重,沒有品牌可怎么辦?可能這時候對于“大品牌戰略”的思考,就要上升到戰略層面,擺在從業者面前。
新品牌的創立是最艱難的,但太多人渾然不知。它要求在不能有明顯短板的前提下,有極強的長板,以此讓市場產生極大的追隨效應。這需要天才創意、沙盤模擬、長期主義。這樣才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。
但對于已有品牌,則是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。以研發十年的全新一代路虎攬勝為例,在保留了歷代攬勝的造型風格和比例關系的前提下,從造型、技術、駕駛艙等方面實現了對未來感的完美詮釋,延續了攬勝品牌的氣場和地位,全新一代攬勝很好地處理了繼承和突破的平衡。
筆者非常擔憂,目前電動車的造型“千篇一律”,幾乎都是流線型、簡約風格,沒有品牌獨特的DNA,分不清品牌個性。
以上兩種情況總結起來,核心就是要形成獨特的品牌DNA。它包含創始人、歷史、文化、血緣、創新、技術、造型風格、客戶運營等基礎條目。要把這些列出來,干下去。
運用中西醫結合的營銷診治,更能望聞問切當下的中國車市
基于過往20年的營銷實踐經驗,筆者在這里提出新時期的大品牌營銷模型:產品-品牌(狹義)-場景-勢能。

這里的產品,指的是形而下的物理層面的東西。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說的,要養數學家、物理學家、化學家等等觀點,就是讓產品在物理層面,實現從理性訴求方面讓顧客達到嗨點。沒有經過扎實做功,實現熵減的話,產品的工藝美、質料美是難以實現的。
而狹義的“品牌”,是實現對客戶在感性訴求方面的吸引力,特別是在理念、行為、視覺、聽覺等方面?,F在消費者雖然決策更加理性,但實現決策前的動因大多是感性的。從這個意義上,品牌感性吸引力更加重要?!吧锒鄻有栽怼狈浅_m用于品牌多樣性,只要品牌DNA足夠獨特和具備適應性,那么中國電動車市場走品牌之路就是光明的。
場景的重要性也在日趨顯現。常言道“好馬配好鞍”,“喝紅酒更要會排酒配菜”,新能源汽車市場何嘗不是如此。在物料、在線下,講究場景匹配度已經成為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必修功課。
勢,即“品牌勢能”。從事營銷的人對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產品的勢能強弱是有感覺的:從線索充足率、線上互動率等數字指標會更充分了解到;如同中醫號脈一樣,脈象和勢能是看不見,但是能感知的。勢能積累是一個熵減的過程,不精心策劃、不耐心耕耘,勢能就無從談起,更難以累積。
如果按照如上的思考邏輯,我們再去審視市面上成功與失敗的產品,可以得出如下自問:
面對你的目標客戶群,你的產品在物理層面有幾個嗨點?
你的品牌滿足客戶的夢想和炫耀的資本了嗎?
你的傳播物料和展示物料,場景匹配是否得當?一致性體現在哪里?
你的產品勢能是否得到潛在消費者的關注以及非目標客戶群的談資?
實際上,要做到以上幾點需要主機廠在觀念上、戰略上、組織架構上進行調整,方有結果。以客戶為中心,就是要以客戶需要的物理產品需求力、客戶仰慕的品牌感召力、一致性的場景體驗、持續的勢能規模為中心。不做到這些,以客戶為中心仍然是紙上談兵。
智能車輛時代需要品牌感知系統嗎?
智能新能源車時代,母品牌和子品牌的工作更需要前移,需要參與產品研發的整車特性,特別是參與造型、創新點和魅力點的設定。在此基礎上,筆者用可視化的圖片勾勒出,如何部署應對未來繁雜多變的挑戰趨勢。

如上顯示,認知、相信、執行、節奏是四個有機結合的組合拳。
一、認知基點:只有品牌才能產生流量,流量則很難產生品牌;
二、符合規律:相信生物多樣性原理,品牌塑造要追求差異性和濃度;
三、知行合一:市場部是品牌建設的主責部門,重在策略和執行的知行合一,但絕不能頭輕腳重,更不能簡單以花錢替代工作;
四、重塑價值鏈:市場部機構亟需改革,代理機制也亟需改革,改革的方向應該是以品牌塑造為核心,數字化和內容是兩個重要的創新手段和趨勢;
在實踐中,我們更需要像交響音樂會指揮一樣,指引策略、公關、媒介、event、數字、私域等戰術單元,演出完美的campaign篇章。

只有將游擊戰和正規戰思想嫻熟使用,靈活組合,才能適應轉瞬即逝、機不再來的中國車市。體系思維的訓練亦至關重要,筆者用了上下兩篇文章,粗淺地解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反思點,供業界同仁志士參考。
作者:馬振山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、奇瑞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
聯合執筆:楊馬克 首域行智能汽車研究機構首席研究員